《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时间:2024-10-27 16:31:19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诵读指导,掌握文中文言实、虚词,理解文意。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教学重点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教学难点是:

1、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2、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说教法

文言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要学好文言文,一要多诵读,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三要勤做练习。高中语文教学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达到大纲“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基于此我确立本文教法如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再用练习强化。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学习领会文言实、虚的含义;

⑵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如何确立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培养的正确观念。

四、说课时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重在于辅导学生如何学习领悟,再者学生在初中基础上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只安排一课时。

五、说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落实能力目标⑴,布置预习内容。

六、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以一则寓言故事导入,引出本文课题。设此环节目的:用故事形式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先进入一个特定的愉悦状态中,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㈡、出示学习目标

㈢、检查预习情况

①交流资料,了解《战国策》一书、赵威后其人及本文背景;

②检查自译情况,对文中学生不解词、句做适当点拨。

㈣结合课后练习,再借助古汉语词典梳理归纳文中一些实、虚词的含义。

设计㈢㈣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⑴、能力目标⑴⑵

㈤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出示题目)

㈥教师就文中精彩细节做适当点拨。

设计㈤㈥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⑵和德育目标

㈦知识点训练(此环节可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作为课后练习,视课堂时间而定)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巩固教学目标

㈧布置作业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并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2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 ……此处隐藏2040个字……超的说话技巧的政治家。让我们看看在别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是怎样使赵太后纳谏的。

(二)自查资料,识记知识:(主要用自学法)

1.作家知识:刘向(前77-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其代表作是《新序》《说苑》和《战国策》。

2.作品知识:《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的国别体史书。具有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语言富文采等特点。

3.背景知识: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小,便由太后赵威后执政。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攻赵,赵国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只得向齐救援。齐却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同意派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不肯。本篇课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三)疏通文本,诵读全文:(主要用自学法)

1.古音字: 郄xì(病痛);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等

2.通假字:耆通“嗜”; 反同“返”等

3.谦词:老妇;贱息(犬子)等

4.婉词:填沟壑(臣民死);山陵崩(君王死)等

5.古今异义:左右(古义:身边大臣;今义:左边和右边)

6.活用字:日——每天;侯——封侯等

7.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译文:不仅赵国,诸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为侯的人在吗?)

(四)分析结构,辨析艺术:(主要用问答法)

1、分析文本结构: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讽”字,全文可分成“讽”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一样,《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围绕着“说”字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即“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说”的起因(第一自然段):三队矛盾。

(2)“说”的经过(第二、三、四自然段):论辩艺术

(3)“说”的结果(第五自然段):矛盾解决

2、辨析论辩艺术:

(1)分析第二段中的说话技巧(触龙知道太后一时被爱子所惑的厌烦敌视心理,为了避免“唾其面”的尴尬,更为了“说”有效果,所以他注意了说话技巧,改变了硬说的劝说策略,另辟鼷径,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事谈起)。

提问1:触龙见到太后后他首先从什么谈起?

回答:叙家常——问饮食起居。(非常聪明。因健康是老人最关注、喜听爱谈的话题!且由“徐趋”的“病足”老人之口说出,更动人更具威力!)

提问2:在本段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缓冲法。

提问3:缓冲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回答:从“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效果好极!平静下来就好说话了!)

(2)分析第三段中的说话技巧(敌对情绪、紧张场面虽有所缓和,但毕竟太后还没有从对儿子的溺爱中走出来,还没做到理智化,所以这时还不能着急提“人质”的事,还需从太后喜欢的话题慢慢引入)。

提问1:谈家常后,触龙又谈了什么?

回答:托幼子——求舒祺之职。(非常有胆识。不让谈儿子,我偏要谈儿子,但谈的是自己的爱儿子,目的是与“爱儿子”的太后产生“共鸣”,再伺机进一步讲道理达成“共识”。)

提问2: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引诱法。(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给太后造成错觉,并引以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想走后门而已,所以她放松了警惕,解除了戒备,“笑”了起来,这里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引诱法)

提问3:在太后心情好起来之后触龙谈做人质的事情了吗?谈了什么?为什么?

回答:没有。谈燕后——谈燕后之爱(为之计久远)。(非常有耐心。因为这时太后虽然心情高兴了,但还没有明白爱儿子的深刻道理,没有意识到溺爱儿子的坏处,所以必须旁敲侧击从对燕后的爱谈起。这样用太后自己正确处理对女儿的爱的事例现身说法,更容易让太后赶快醒悟。)

提问4:“谈燕后”后太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

提问5: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旁击法。

(3)分析第四段中的语言技巧(既然赵太后已经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的道理,那么此时就不妨直言相劝了)。

提问1:此段是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例来对太后直言相劝的?

回答:忆历史——论王位承袭。(提出“王位”是直接承袭奉送子孙,还是让子孙凭本事拥有王位的问题。)

提问2:文中赵先祖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奉送王位”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回答:“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祸)及其子孙”(赵先祖及其他国先祖不让子孙为国出力,坐享其成,最终导致丧失封爵与土地,降为平民,甚至触犯刑律,殃及性命的后果)。

提问3:相反,不坐享其成,而是建功立业,会有什么结果呢?

回答:获得臣民的信任、拥戴,不靠祖上的权势,也能拥有牢固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提问4:触龙最终的哪些话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回答:“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因这些话说明了“为之计短”则必亡,“为之计长”则地位稳固,昌盛发达的道理。)

提问5:本段的劝说方法是?

回答:直入法。(本段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触龙借赵侯和各国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五)小组讨论,体悟母爱:(主要用讨论法)

1、赵太后不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是一种爱,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也是一种爱,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娇生惯养的溺爱和经受锻炼的大爱。)

2、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是怎么痛爱孩子的?(溺爱和打骂孩子的都有)你觉得我们的家长需要树立一种怎样的爱子观?(严慈有度的大爱。)

(六)课堂小结,了解所学:(主要用讲授法)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积累了文言字词和句式,明白了说话要顾及别人的心理,有分寸,更重要的是从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小儿子去建功立业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明白了让孩子养尊处优,无功食禄,只能害了子女。而支持孩子到艰苦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能力和精神素质,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本文确实为爱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学习资料,值得学习与借鉴。

(七)延伸拓展,比较异同:(主要用练习法)

作业:比较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辩艺术的异同。

四、说板书:

1.板书围绕“说”去设计,体现了从结构分析到内容分析再到艺术特色分析的教学思路。

2.板书设计以“论辩艺术”“爱子观”为主要内容,不面面俱到,突出了重难点。

3.板书设计若求具体详细,还可以增加关于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字词句等副板书。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