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 熟读、背诵全文。
3、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浩浩汤汤属予霪雨日星隐耀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
观 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感极而悲者矣( )
而或长烟一空( )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
或 一 通
或异二者之为( ) 一碧万顷( )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 浊浪排空( )
和 空
至若春和景明( ) 而或长烟一空( )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
2.全班齐读。
二、研讨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
2.掌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步品味课文
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 ……此处隐藏39134个字……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 进亦忧
不以己悲 退亦忧
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
师:当我们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们为张养浩关心民间疾苦之心所感动,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读书人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再次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3、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听范读-----------齐读。
提示:注意语言的停顿、字音的正确、情感的变化。
4、文意疏通
师:同学们以小组讨论课文前两段的大意。
(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大意。)
明确:谪、作(写)、政通人和、具、属、浩浩汤汤、大观、然则、迁客、骚人。这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应特别注意。(具体可参照课下注释)
小结:修建岳阳楼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绩: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写作此文的原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总领第二段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从空间表现盛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表现盛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课后训练
反复朗读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
1、文意疏通
师:让我们齐读第3、4自然段,领略一下岳阳楼的风光。(朗读)
同桌共同欣赏画面,用大意法讲述出来。
明确:重点掌握若夫、淫雨、国(国都)、忧谗畏讥、萧然(萧条的样子)、锦鳞、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握)、的含义。(参见课下注释)
这两段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一则是悲凉阴暗一则是欢乐明亮。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2、探究
师:作者在具体的描绘了景色后,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让我们来齐读体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发言:你最欣赏哪句话,说明原因。小组交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同时又体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