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认识”这本节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本课是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画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1、结合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两个大小一样、两条边长短不一样的角来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还理解得不透。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在魏主任和同组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但是,角的内容学完后,个别学生对角的概念较为模糊,问什么是角?个别学生会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点混淆的状态。这需要后期加强角的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一、游戏引入新知,激起兴趣
开课前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好吗?请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动手操作活动开启学生认识新知的旅途,让学生对“角”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验证思维假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创造角这一环节中,老师说我们对角有了这么多了解,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创作一个角吧!
(1)折角: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2)摆角:(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水彩笔摆等)
(3)用钉子板和毛线拉出一个角
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创造角,鼓励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观察、比较、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好被教案绑架,不能灵活处理生成资源。如: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角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顶点和边的知识,老师没处理好生成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 ……此处隐藏7661个字……在教学时,我故意画出两条不是从顶点出发的直线,问学生这是角吗?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学生知道却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此时我引导学生问:这两条直线从哪里开始画?学生顿时反应应该从这个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
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环节时,我创设了折角和比角两个环节。在学生尝试折角后,让学生谈谈你是怎么折的,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当我出示边比角长的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都认为边长的角大,经过一番引导,让学生说说哪里是角,从中让学生明白,不管边有多长,角的弧度线没有发生变化。其实在教学到这步时,可先导入问学生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完之后再来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教学完本课时后,我觉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们吃透了教材,我们教学设计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来的立体图形改为现在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接着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通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通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情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判断,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拓展应用,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符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