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习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工科专业,是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一个专业。所以我们在本科的四年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化工相关的理论知识,跟要理论联系实践,逐渐接触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为将来毕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次的认识实习课正是我们面向实践的一地步,让我们实地参观常见机械,了解电工知识和技能,了解工件生产的基本流程。
大二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工导论》和《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这两门课,对常见的机械零件(如内外螺纹紧固件、轴、齿轮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图片上的认知。此次去材料所的认识实习,让我们对机械设备、机械零件有了立体的、感性的认识。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中的机械设备密切结合,使学生加深理解已学过的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对机件和机械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读懂复杂图纸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全面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简述
12月14日,我们来到化院材料科学研究所,展开了约两个小时的“认识实习”课程,王老师是我们此次课程的主讲人。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国内第一所abs中试车间。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固态变相理论和实验研究;金属和陶瓷功能材料研究;高tc超导材料及超微粉末、非晶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等。
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金工的三大工种:机床工、钳工和电焊工。其中对机床工、常用机床及钳工做了详细的解析,并亲自向我们演示了车床的车削过程和钳工用锯的方法。我将实习笔记结合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
1.机床工
机床工常用机床有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车床。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主要组成部件有:主轴箱、交换齿轮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尾架、光杠、丝杠、床身、床脚和冷却装置。王老师给我们演示了车床的车削过程,并展示了部分常用车刀。
车床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是车刀。车刀是用于车削加工的、具有一个切削部分的刀具。车刀的工作部分就是产生和处理切屑的部分,包括刀刃、使切屑断碎或卷拢的结构、排屑或容储切屑的空间、切削液的通道等结构要素。车刀前面的型式多样,主要根据工件材料和刀具材料的性质而定。最简单的是平面型,正前角的平面型适用于高速钢车刀和精加工用的硬质合金车刀,负前角的平面型适用于加工高强度钢和粗切铸钢件的硬质合金车刀。车刀按用途可分为外圆、台肩、端面、切槽、切断、螺纹和成形车刀等,可用于车螺纹、外沿、平面、退刀槽、内圆等。
接下来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铣床(xf6325型)。铣床是用铣刀对工件进行铣削加工的机床。在铣床上可以加工平面(水平面、垂直面)、沟槽(键槽、t形槽、燕尾槽等)、分齿零件(齿轮、花键轴、链轮乖、螺旋形表面(螺纹、螺旋槽)及各种曲面,还能加工比较复杂的型面,效率较刨床高,在机械制造和修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铣床在工作时,工件装在工作台上或分度头等附件上,铣刀旋转为主运动,辅以工作台或铣头的进给运动,工件即可获得所需的加工表面。实习
接着我们参观的是b650型的牛头刨床。刨床是用刨刀对工件的平面、沟槽或成形表面进行刨削的直线运动机床。使用刨床加工,刀具较简单,技术含量较低,但生产率较低(加工长而窄的平面除外),因而主要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及机修车间,在大批量生产中往往被铣床所代替。在刨床上可以刨削水平面、垂直面、斜面、曲面、台阶面、燕尾形工件、t形槽、v形槽,也可以刨削孔、齿轮和齿条等。我们参观的牛头刨床是用来刨削中、小型工件的刨床,工作长度一般不超过lm。
结束了刨床的介绍,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m7120a型磨床。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磨床进行的是精加工。磨床能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如淬硬钢、硬质合金等;也能加工脆性材料,如玻璃、花岗石。磨床能作高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很小的磨削,如加工镜面;也能进行高效率的磨削,如强力磨削等。我们参观的m7120a型磨床工作部为电动磁铁和砂轮,用于0.01~0.02mm的镜面精加工。很遗憾的是,由于磨床的砂轮可能存在裂纹,工作时有爆裂危险,出于安全考虑老师没有现场开机演示。
王老师最后给我们展示的机床是钻床(z32k型)。钻床指主要用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钻头旋转为主运动,钻头轴向移动为进给运动。钻床结构简单,加工精度相对较低,可钻通孔、盲孔,更换特殊刀具,可扩、锪孔,铰孔或进行攻丝等加工。加工过程中工件不动,让刀具移动,将刀具中心对正孔中心,并使刀具转动(主运动)。
2.钳工
钳工常完成精细装配,技术含量较高,号称“金工之王”。钳工作业主要包括錾削、锉削、锯切、划线、钻削、铰削、攻丝和套丝、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等。王老师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锯、攻丝和攻丝(用于加工内螺纹)、丝板(用于加工外螺纹)。虽然随着工业现代化,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不可或缺的。在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机械不能做到如此精细,仍需要依靠钳工的手艺作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生产、修配工作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实习
三、实习的收获
虽然我们再之前的课上了解过相关知识,但毕竟是纸上谈兵。这次认识实习课程,让我了解了常用机床类型,金属切削加工的过程,对车刀的结构和形状、车刀的磨制有课一定的认识;了解了钳工操作的特点和作用,认识了锯、丝攻和攻丝等基本钳工操作工具。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亲眼看到了机械设备,亲眼看到了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使我对机械设备、机械零件有了立体的、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我今后读懂复杂图纸,有利于提高我的工程设计的能力。
四、实习所得到的感想
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认识实习,让我感觉意犹未尽。这次的认识实习,让我对我是一名工科学生有了实感,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仅仅是学好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工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面向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理论联系实践,真实地了解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才能学以致用,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学生。
这次的认识实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观念上的一个转变过程。遗憾的是认识实习课程安排的时间太短,未能好好地参观,更没有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参观实习,甚至是动手实践实习的机会。
一、实习岗位
我被分配在翻译协会里任职,所以我们就在学校里拿到了老师发给我们的翻译材料。我们的实习内容是翻译一书中的几个章节,而我的任务是翻译此书的第一章的第一篇文章,大约5000字左右的文字。
二、实习内容
记得那天去领取翻译任务时,指导老师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对我们说翻译材料就是这本书中的几个章节,每个人要翻译大概十五页。我当时心想这么厚重又是纯英文的原著要是让我们翻译起来肯定很费力。其他几个同学也表现出几分忧虑的形色。老师自然是看出了我们的焦虑,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道这本关于文化概念的原著翻译起来是有点费劲,其中不乏晦涩难懂的单词、长句甚至段落。但是大家要记住首先要摆正好心态,不能因为一件事很难就不去做或者马马虎虎地了事,要做就要努力做到最好,翻译也是一样。其次,这本书的每个章节前会有一篇关于那章的中文概述,可以供大家大概地了解一下要翻译的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的话,就是针对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大家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个解决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老师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要翻译的部分拿出来和其他人一起探讨,交流,通过这种讨论的方式,我相信大家从中会学到很多东西。另外,遇上不懂的也可以到老师这里来,老师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随时欢迎大家的到来。”老师的这段话可以说给我们每个人都打上了一针镇定剂埃回到寝室后,我迫不及待地浏览了一下我的翻译材料,看到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还是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首先是把要翻译的十五页从头到尾一共看了三遍,这才勉强了解了英文原著的大概内容,但总有些似懂非懂模模糊糊的概念萦绕在脑海里。而后,我就从头开始投入了我的翻译工作中。先是把不认识的单词全都挑出来,查清楚他们的含义,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推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就这样先查单词再推断其在文中准确的含义最后翻译句子,绕来绕去,仅仅翻译第一段就花费了我一个上午的时间,要知道第一段可是只有七八个句子而已。所以不得不感慨自己的速度比蜗牛还慢呀。虽然翻完后,看到自己的成果
有种从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但是我也严重地意识到自己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因此我就改变了策略---先按英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了几个大的段落,再把一个大段落里的生词全找出来,查清其含义后通通写在一个生词本上,这样既积累了单词,又放方便查找;最后就一次翻译一个大段落。这样显然比之前轻松了好多,效率也提高了。但是还是会有徘徊纠结的时候。偶尔遇到一个怎么也理不清的长句,思维就僵持在半空中,怎么也跳不出母语的语言框架及规则。这个时候就只能请教电脑大师了。但是有时这位大师翻译出来的汉语会让你读起来哭笑不得,这时只能干想着信雅达的标准,忍痛割爱地舍信雅求其达了。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遇到的难题不仅仅是复杂长句,还有诸如一些特殊名词以及一些国外名著中的片段的翻译问题。对于一些我从未见过的人名,我只能到词典里搜索一下,所幸地是绝大多数都能搜得到。那时我就想可能是我自己孤陋寡闻,连这些著名作家和知名语言学家都没听说过,以后可要长点记性了,多多留意一下外国名人作家了。而当我遇到名著中的选段时,我则毫不犹豫的参考了比较权威的译作。因为我知道这些名著的译本有很多,而再要我去翻译,可能会翻译得一塌糊涂,那样不仅会亵渎了原著而且可能会误导别人,所以我就索性不译了,而是把名家的经典译作摘抄下来放至我的译作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别人的译作,那么把它放在我的作品里面,是否应该写个注释说明澄清一下译者的身份呢?如果不注明,那么这是不是等于剽窃?还有,对于原著中的注释,作为译者,是否应该把注释也翻译成汉语呢?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英语单词在汉语里找不到相对等的词语,要是凑合用一个相关联的中文词语代替就会有点四不像的味道,而如果保留其英语形式,读者还容易理解一些。
三、实习总结
最后,通过这次英译中的翻译实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三点:第一,心态很重要,不浮不躁方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到了大四,大家的目标都已经很明确,考研的就整天泡自习室;找工作的就带着简历四处奔波,能够抽出时间静心地对待实习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无论你管或不管,实习任务还是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时你就得合适地安排时间,心平气和地对待它,才能轻轻松松地早日完成。第二,翻译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译作可以算作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同样,要想使译作达到要求,关键是在于平时的积累。仅靠临时抱佛脚的恶补翻译技巧是差强人意的,希望一步登天更是痴心妄想的。第三,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对其他语言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母语语言结构及其语言特点的了解,还是对母语中的一些常识和俗语的掌握程度,都能在译作中得到展现。在此次英译中的过程中,我不得不作出深刻的反剩因为我发现自己除了英语阅读理解水平低之外,对母语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也很有限。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要多多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对母语和英语的语言敏感度。
文档为doc格式